在几年前,“屏幕进灰”这事儿几乎人人都遇到过,但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却不再讨论这个问题了呢?因为目前就算是千元内的入门机也都采用了屏幕“GFF全贴合”的方式,但你知道全贴合屏幕里面,GFF、OGS、TOL、on-cell、in-cell又有哪些区别吗?
以往的非全贴合方式屏幕最大的问题就是通透性较差,息屏时能明显看到屏幕是一大块灰色矩形,这主要与其结构有关。电容屏刚刚普及时大多手机屏幕可以简化为三层结构:“玻璃+触控层(玻璃)+显示层”。
普通屏幕结构看起来并不通透
对于普通屏幕,要将以上三层固定在一起就需要用胶粘,早期工艺仅是将层与层间的四周粘住,所以不可避免地在中间出现了空气层,而这三层结构中“两层玻璃+两层空气”会导致光线反射,于是导致了非常不好的观感,甚至室外非常容易看不清屏幕。
GFF:伪全贴合,千元机最爱
GFF解决了多层结构间光线反射问题
为了解决屏幕不通透以及尺寸较厚等问题,GFF工艺出现了。它直接将上面非全贴合方式中间触控层玻璃换为PET薄膜,并用光学胶(水胶)完全将空气层填充,于是少了一层玻璃并且空气层被填满水胶,反射现象大幅减少,由此带来了非常显著的观感提升,息屏时也不再是灰色。
目前一些机型以GFF全贴合作为宣传点
由于GFF工艺的触控层仍然独立存在,所以说“GFF全贴合屏幕”其实并不完全正确,或者说它更像是介于全贴合与非全贴合之间。GFF在目前大部分中低端机型中已经普及,它有着工艺难度低、良品率高、且观感与全贴合工艺相差不是很大等特点,所以很多厂商的中低端机型都使用了GFF屏幕。另外,GFF工艺由于多层结构牢牢结合在一起,所以碎屏后一般需要更换整个屏幕面板。
其实从这里开始才算是全贴合屏幕,OGS全贴合是指直接将触控层做在了保护玻璃内侧,于是整个屏幕由三层“玻璃+触控层+显示层”变为两层“玻璃(具备触控)+显示层”,厚度缩减。这两层之间还是通过水胶结合,通透性相比上面GFF又是一次提升。同时,由于触控层挨着屏幕保护玻璃,所以OGS也带来了触控灵敏度上的提升,国产机型中采用OGS的有nubia Z9 mini等众多中高端档机型。